科技园的写字楼里,“数智软件” 的灯光常亮到深夜。但这个周五,陈总却没心思盯项目进度 —— 财务报表上 “240 万无票支出” 的数字,像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。
“陈总,这 240 万里,180 万是给高校课题组的算法开发费,60 万是自由程序员的接口开发费,对方要么开不了票,要么代开要加 18 个点。按查账征收算,光企业所得税就得缴 60 万,再扣掉增值税,这个季度基本白干了。” 财务小李的话,让陈总想起上周搁置的 AI 算力采购计划 —— 本想靠新算力提升产品竞争力,现在却被税负卡得动弹不得。
焦虑之下,陈总在行业群里刷到一条消息:有家同行靠 “小规模核定” 解决了缺票问题,年省税超百万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他联系了财税顾问。周一清晨,顾问带着一份《软件行业小规模核定方案》找上门,一开口就点透了核心:“陈总,软件公司的缺票多是‘智力服务型’,高校、自由开发者这些合作方,本身就难提供合规票。咱们注册 1 家小规模公司,专门承接这类缺票业务,申请 0.5% 企业所得税核定,税负能从 25% 直接降到 3% 以内。”
“小规模?客户能认可吗?” 陈总的第一反应是顾虑 ——“数智软件” 服务的金融、医疗客户,对供应商资质要求极高,他怕新公司的小规模身份影响合作。顾问早有准备,拿出软件园区的案例:“您看这家做医疗数据分析的公司,之前和您一样担心,注册‘智联技术服务部’后,跟客户解释是‘拆分低代码开发业务,更专注小而精的定制需求’,客户不仅没异议,还觉得他们业务更聚焦了。”
打消资质顾虑,陈总又担心流程效率:“下周三要给某银行开 60 万算法服务费发票,要是注册耽误了,后续合作就黄了。而且小李刚接手财务,不懂这些流程。” 顾问笑着递上园区 “绿色通道” 文件:“全程代办,不用您这边跑一趟。今天核名,明天拿营业执照,下周一完成税务登记和核定申请,juedui赶得上开票。”
当天下午,陈总和顾问敲定细节:新公司命名 “数启技术服务部”,经营范围精准锁定 “软件开发、算法咨询、技术服务”,刚好匹配缺票的定制开发业务;注册地址选在软件园区,“每年 2800 元,能提供合规的租赁合同和园区证明,税务系统可查,不会像虚拟地址那样被列入经营异常。”
下周一,好消息传来 —— 核定申请顺利通过,《税务事项通知书》上 “企业所得税按收入总额 0.5% 核定征收” 的字样,让陈总悬着的心彻底落地。顾问当场算的账,更让他眼前一亮:240 万缺票业务,增值税仅需 2.37 万(240 万 ÷1.01×1%),附加税 0.14 万,企业所得税 1.2 万(240 万 ×0.5%),综合税负 3.71 万。“更划算的是,园区对软件类小规模公司有增值税返税,地方留存 50%,返还 10%,这 2.37 万增值税还能返 0.24 万,实际税负只有 3.47 万,比查账征收的 60 万所得税,省了 56.53 万!”
周三上午,“数启技术服务部” 的第一张 60 万 “算法服务费” 发票顺利开出,客户财务核对后直接入账,没提任何疑问。月底核算时,加上其他季度的缺票业务,陈总惊喜地发现:全年竟足足节省了 75 万税负!他当即拍板:“用这 75 万采购 AI 算力,再招 2 个算法工程师,明年把金融行业的业务再扩一倍!”
如今,“数启技术服务部” 成了 “数智软件” 的 “税负缓冲器”—— 专门承接高校合作、自由开发者外包等缺票业务,主体公司则聚焦大客户全案开发,分工明确又合规。陈总常跟同行感慨:“以前总觉得缺票是软件行业的死结,没想到 1 家小规模公司 + 0.5% 核定,不仅解开了心结,还多出 75 万给业务‘加油’,这步棋走对了!”解决成本进项问题,直接来找邓经理。
